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渔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
刘志全在此间举行的中国—东盟绿色产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说,中国正在大力培育重大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随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朝阳产业,年增长率超过15%,从业人口超过300万。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25日表示,中国2009年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2010年有望超过1万亿元。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研讨会上指出,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从短期看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从中长期看将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生态恶化,使经济向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未来区域环境合作,李干杰提出四项实质性建议:尽快制定《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行动计划》。在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环保产业将稳步保持15%至20%的年增长速度加强绿色产业政策的交流与合作。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研讨会上指出,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从短期看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从中长期看将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生态恶化,使经济向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未来区域环境合作,李干杰提出四项实质性建议:尽快制定《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行动计划》。启动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促进区域环保能力建设合作。这些地区都以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先导,将环境优先的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市)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或专门进行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许多地方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优化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有力促进了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尺,没有它,就不能精确地判断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它把以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脱节甚至对立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来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源头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中国环境报》记者对话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部主任张惠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全面的建设内容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与其他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局性、前瞻性、导向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首先,经济结构调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总体上,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要使环境优先理念从软约束转变为硬要求,就必须要把环境法规优先列入立法规划,强化环境执法主体的地位和责任,增强执法的威慑力。十二五规划建议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四要关注指标的可比性,便于在全国范围内衡量不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特征。
厦门市和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作为我国最早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并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投资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自党的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后,生态文明已经从学术层面的探讨上升到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全国蓬勃开展。点击四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关键思路 涵盖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5个方面记者:就您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是否与其他如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省市创建、建设低碳型社会等工作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张惠远: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系涵盖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内容,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5个方面。
生态文明和低碳社会在内涵上有一定差异。只有推进节能减排,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文明。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什么阶段?怎样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此,我们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从事生态文明及其指标体系研究的专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再次,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为评价和比较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依据。生态文明建设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就中国的实践来看,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形成的文明形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只有尽快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才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操作层面。
其次,低碳社会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和实现途径。为什么对话?近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上要求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系涵盖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内容,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基本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5个方面。二是加快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科技支撑。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升华到经济领域的必然反映。3年多的时间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量化的标准,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完善、扩展和提升,也有利于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引导各地区找准定位和发展目标。低碳社会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技术、产业、制度的革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三,节能减排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水、大气、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陆续出现。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是转变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过渡阶段,建设的重点应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减少发展对自然环境系统的损害,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使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同时,通过地方立法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周生贤部长已做出了很好的总结,即重点是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与两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应以生态创建、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等为抓手,通过培育社会生态文明观,促进地区、区域、行业、部门的生态化转变,在不同层面和领域落实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显而易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探索创新是这一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具体而言,包括3个特点:第一,以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
从经济层面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减轻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间接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三大系统5个方面的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和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还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起到导向作用。政府要强化环境管理的主体地位,促进环境问题解决,就要系统制订一揽子环境战略与计划,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通过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生态省市创建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和必要过程。点击五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关键思路 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记者: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曾发布的生态文明水平排行榜及其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评定方法引发了多方争议。 |